海邊走走
張綺瑄諮商心理師/家族治療師
如果說有哪部電影可以用來作為家族治療課程的分享,今年的「海邊走走」是一部值得參考的電影。這部電影出自有名導演William Nicholson 真實的家庭經歷。
正如諮商室中常見的景色,充滿挫敗無法前進的伴侶,共同經歷的歲月中,卻說出了截然不同的故事;多年來持續重複著同樣的互動,連吵架的戲碼都不曾出現驚喜;誰會說什麼、做什麼反應,千篇一律、如出一徹。
很多時候,外遇是最後的重擊,推著伴侶走進諮商室。面對外遇颶風後的殘局,和累積多年對彼此的成見,未被滿足的需要,未曾說出口的那些千山萬水。到底該從何處整理起,實在是一大工程。
Grace 看似強勢、說話犀利、咄咄逼人;其實充滿浪漫激情,希望Edward 多一點回應,甚至不惜惹怒Edward,是關係中激烈的邀請者。然而,Edward總是如此沈穩沒有情緒;看似沈默順從,近乎逃避怯弱的回應下,藏有一個渴望被Grace認可的心;卻總覺得自己像是一個永遠無法滿足Grace,得不到認可、做錯事的小孩。
Grace渴望Edward回應她的熱情,Edward等候Grace認可他的付出。他們都在婚姻中努力和嘗試,只是從未覺察彼此已經陷入一個僵化的互動 —家族治療中典型的追逃模式。僵化的互動模式讓彼此無法靠近,更不用說得到內心的回應了。Grace與Edward陷入關係負面循環滾雪球,若不停止,就會有人從關係中另找活路。
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,Edward在關係中已經自行默默退場,只選擇應付,愛的存款一點一點的流失。當第三者出現,這搖搖欲墜的危樓,應聲倒塌。未曾警覺的Grace,面對突如其來事實的衝擊,使她陷入幾乎不可自拔、憂鬱的漩渦。
家庭中的孩子通常有雙雪亮的眼睛,對父母之間的冷熱衝突熟門熟路;卻也最沒資格開口,因為一開口就會被其中一方視為背叛。這是家族治療中所說的三角關係。就像片中媽媽Grace對兒子Jimmy的責怪。
『你不該在這麼多年裡,不告訴她你的感受;不讓她知道你不快樂。你不該在你離開的最後一刻,還讓他覺得你們深愛彼此。』兒子Jimmy竟然對爸爸Edward說了這麼有「家族治療」味道的一段話,讓我印象深刻。
原來真正需要被聽見、被聽懂的話,未曾有機會浮出檯面。並非家人不願意說,而是家庭關係牽動著每個人的依附情感,總是敏感的一觸擊發;讓渴望彼此的聲聲呼喚,硬是被情緒下的攻擊言語或冷漠回應擊落海底。
片尾以Grace一首詩作結尾~『我曾來過這裡』
我曾來過這裡
不記得時間或過程
我知道門外的草葉
那濃郁的香氣
那嘆息聲
岸邊的亮光
你曾是我的
多久前我不知道
但在那燕子飛起時
你轉頭,面紗掉落
我知道一切已過去
詩是浪漫的,過程是百感交集的。每一段看似無解的困難關係,大多曾走過美麗的風景。到底是在旅程的哪一站,錯過了彼此?在家庭治療中,治療師與當事人穿梭過往時空定格故事的畫面,重新Zoom in 和 Zoom out,重啟一段新的旅程,打開了關係的空間與可能性。
留言列表